当前位置:企业讯报网 >> 教育 >>

不再纠结是否“一流”,大学才可能真正“一流”

发布于:2020-09-29
  最近国内有很多关于如何被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原因是国内很多知名大学进行自我评估或者请外部机构评估自己与一流大学的距离。例如,清华表示,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认为,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表示,已经完全实现了“双一流”建设的短期目标。人大说,他整体上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北航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建设任务,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
  对于这些自我评价或者外部评价,很多普通网友认为是自我评价和吹嘘,也有研究者认为没有选择只能宣称“世界级”,这反映了我们缺乏原创性的根源。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邓耿,对此文有贡献,他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不是目标,而是手段。
  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邓耿认为,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大学能否为未来的后代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使他们得以延续和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大学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双一流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作者| 邓耿(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
  编辑| 陈晓雪
  2020年夏末秋初,轰轰烈烈的“双一流”建设进入第一阶段的最后阶段,从北京大学“世界一流”开始,以众多大学宣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讨论主题,“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再次被广泛讨论。
  自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界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来,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30多年。我们今天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吗?从这个问题出发,不仅值得思考当前的目标,也值得思考“一流时代”结束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方向。
  “一流”的神话
  《汉书叙传下》”籍,刘向司, 九流"指《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九所先秦学校。虽然在刘向和班固的心目中可能有不同的思想流派,但一等舱、二等舱甚至末等舱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随着后世词义的变化,“一流”逐渐等同于一流,开始有高低等级之意。
  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无到有,开始建设现代大学,借鉴世界其他大学的建设经验,不断赶上其建设成就,成为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主线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各大学相继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提出的“三个九年”的目标,即从1993年开始的三个九年。按照建设综合性大学(2002年)、初步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11年)、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20年)三个阶段,建设清华大学。按照这个估计,今年是这个目标的最后一年。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